郝志军 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冬梅 山东省潍坊市宝通街小学 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
陈宝生部长指出:“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回归本真教学,正确认识教学的本质内涵和实践样态,让课堂教学改革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一、本真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一)本真教学释义
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雅思贝尔斯指出:本真的教育,它肩负着伟大的使命,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本”:就是本来(本源)、本分,就是固教学本源,守教学本分,体现育人为本;“真”:就是真实、真谛,彰显教学的真实,揭示教学真理和意义。按育人规律开展教学,教学过程和结果都要真实,内容和手段都要真实,使学习真实地发生,使学生真实地成长进步;教师要牢记育人之初心,坚守本职,在教学一线阐释教育真谛,揭示教育价值,履行育人使命。概括起来,本真教学就是“固本强本人为本;真教真学育真人”。本真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人是教学目的,育人是本真教学的根本任务。把人放在课堂教学中央,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本真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尊重差异,顺性而为是本真教学的基本准则。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设计和开展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不能偏离这个基本遵循。
3.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是本真教学的基本育人方式。按照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价值观为上开展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养成扎实的学识、必备的能力、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4.继承、开放与创新是本真教学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不忘本来,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文化精神,打好中国底色,夯实本土根基;吸收外来,批判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具有国际视野;
面向未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方法支撑服务教学,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学改革的挑战,与时俱进。
(二)本质特征
把握活动—实践性。 活动作为主体成长的基本方式,既是主体认识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也是人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实现形式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无论是主体内部的认知建构和情意活动,还是外部的操作和交往活动,都是基于人类社会实践成果在特定教学时空中的集聚、传承与创造,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重社会—交往性。 教学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性过程。 正如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一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过程,又是一种情感的、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双向对象性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彰显文化—价值性。 教学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并传承与发展着文化,社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进行的方式和价值导向。 同时,课堂教学是师生生成自我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传递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本真教学的实践样态
1.活:活力、能动、有朝气。活动—实践性要求教学必然是能动的,充满活力的,也是人的自我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集中体现。
2.精:精准、精确、有不同。这是学生的多样性、个性化发展所必需的,只有准确把握学情、课标与教材,才能精心施教。
3.实:真实、实效,有内涵。这是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标志。教学要有真实情景、真实的交往、真实的任务、真实的表现、真实的结果。只有真实的学习过程发生,才能有真实的教学效果显现。
4.意:意蕴、意境,有意义。文化-价值性要求教学必然是有人文含量、有价值显现、有思想内涵的,这是教学的追求,也是教学意义。所谓教学育人,学科育人,就要彰显教学的教育性,教学的德性。